智家核心 最懂你心
首页 家装 潮向 攻略 评测 晒物 爆料 新品 手机 科技 家居
又是一年高考时,国家选才话古今
家核优居 2024-06-07 10:35:22 来源: 广西新闻网

🥅"杭州办工资流水"🆚【——溦:155-7599-7328——】🌍又是一年高考时,国家选才话古今.

  2024年6月7日,全国约有1342万名考生将走进庄严的“高考考场”,在试卷上书写自己的聪明才智,搏一个美好的未来。

  一直以来,“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”都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梦想。这种将个人前途、社会调整、国家发展集于一身的考试活动,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。那么,中国古代是如何选拔人才的?跟现代高考相比,又有哪些“同”与“不同”呢?

  古代如何选拔人才?

  孙中山在1894年《上李鸿章书》中说:“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。”尚贤爱才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,如何充分调用群体的智慧与自然、社会相处,也是人类不断探索的问题。

  在以渔猎采集为生业模式的原始社会,有关群体的生存智慧主要是通过富有生活经验的长者口传心授,而群体安全则要靠强健的首领维持。

  从“家天下”的夏启时代到西周,父死子继的“世卿世禄制”成为国家顶层人才产生的主要方式。然而,在任用基层低级官员时,选贤任能的原则开始逐渐显现,主要有“乡遂”和“贡士”两种方法。“乡遂”又称“乡举里选”,是由国都近郊的乡大夫每三年向朝廷推荐“能者”。这些被推荐的人才有的直接被任用,有的则通过在国家教育机构学习后入仕。“贡士”则是要求各诸侯国向周王朝贡献人才。这种方式不仅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,还为那些有志于为国效力的人提供了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。

  春秋战国时期,诸侯崛起、争霸兼并,各诸侯国开始任人唯贤、因功受禄,以新的选人用人制度取代世卿世禄制,下层民众中的杰出人才被选拔出来,如“管夷吾举于士,孙叔敖举于海,百里奚举于市”。奴隶平民也可以通过在战场上立功脱离奴隶或平民籍,并担任一定官职。

  汉代开始流行察举征辟制。汉武帝时,除已有的“贤良科”之外,又增加了“孝廉”“秀才”等新科目,并实行策问考试。由皇帝提出关于如何治国的重大问题(策问),按难易分甲、乙等科,被荐举者抽取回答,叫做射策。董仲舒就是先被推举为贤良文学,又在射策中极力宣扬天人合一“大一统”思想,被汉武帝重用。“医圣”张仲景在汉灵帝时被举为孝廉,后又出任长沙太守。同时还实行“征辟制”,由皇帝直接任用为“征”,由官府任用称“辟”,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、数学家、发明家、地理学家、文学家张衡,就是在“征拜郎中”后,升任太史令。

  魏晋时期的“九品中正制”,选择官员担任地方的中正,负责评审当地读书人的德行才能,并区分为九个等级,由此作为授官的依据与参考。但由于中正被门阀士族把持,政治资源不向庶族、寒门子弟开放,基本上是按照门第出身来录取。所以产生了“士庶天隔”“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士族”的现象。

  随着政治一统,为了破除门阀士族对官职的垄断,将部分参政权向普通知识分子开放,隋朝创立了科举制。隋文帝下诏命令五品以上京官、地方官总管与刺史,按照“志行修谨”(考察德行)、“清平干济”(偏重才能)两个科目推荐人才,类似于汉代的察举制。隋炀帝置明经、进士二科,按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,取代了以门第为主要依据的九品中正制,开启了科举制的历史。

  唐高祖沿用隋制,以科举选士。唐太宗扩建国子监,扩大科举考生来源,增加考试科目。武则天设立武科举,将殿试常态化,推动科举制逐渐完备。唐代考试科目主要有秀才、明经、进士、明法、明书、明算等,其中以进士科最为重要。

  宋代的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,确立了州试、省试、殿试三级考试,开启糊名和誊录制,考核内容强调文章写作和经义知识。

  元朝科举制度有所中断,但在元仁宗时期重新恢复并略加变革,科举分为乡试、会试、殿试三级,每三年一次。明清时更要经过县试、府试、院试、乡试、会试、殿试的层层筛选,每次录取的进士多则三四百人,少则仅数十人,其考取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。

  人们经常说的“进京赶考”指的就是参加会试。会试由礼部主持,考场在北京贡院。明清时期,录取人数最多的一次是清雍正八年(1730年),一共406名,最少的一次是清乾隆五十四年(1789年),只有96名。清朝光绪九年(1883年),参加会试的考生有1.6万多人,只有300多名考生得中,录取率仅为1.9%。而即便脱颖而出,后面还要迎接重头戏——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。不难看出,古代“高考”的竞争程度远超现在。

  科举名人知多少?

  清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,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,各地开设新式学堂。自此,形成于隋唐,废除于清末,有1300多年历史的科举制度退出历史舞台。据统计,历史上一共出现过文武状元500多个。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地域,出身不同的社会阶层,但他们对当时的政治、文学、艺术的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,得以青史留名。

  1、第一位和最后一位状元

  史料可考的第一位状元是唐朝的孙伏伽,贝州武城人,是唐高祖武德五年(622年)壬午科状元,官至大理寺卿。而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,是在清光绪三十年 (1904年)参加科举考试的直隶肃宁人刘春霖,其在楷书方面的造诣,使书法界有“大楷学颜(真卿)、小楷学刘(春霖)”之说。

  

  ▲清末殿试第一名刘春霖书五言诗条幅。(图片来源:中国国家博物馆)

  2、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状元

  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之后,洪秀全第一时间便颁布诏令,于当年在天京开甲取士。为了彰显太平天国一直提倡的男女平等,天京的这次科举,打破常规,增加了“女科”,即允许女性进入考场应试。从小饱读诗书的金陵人傅善祥凭借出色发挥,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状元。

  3、来自域外的进士

  科举除了本朝人士外,还有不少域外人士,甚至有高中进士、得以入朝为官者。唐贞观年间(627-649年),吐蕃、高昌、高句丽、新罗等政权派遣贵族子弟进入唐朝太学学习。唐朝专门设置“宾贡进士”,为他们提供考取科举的门路,并在政治体系上高度开放。日本的遣唐使阿倍仲麻吕(汉文名为“晁衡”)十九岁来唐,后参加科举考试进士及第,历任洛阳司经校书、左拾遗、左补阙与秘书监等职,随伺玄宗,终老于唐土。李白与之结下深厚的友谊,并写下著名的诗作《哭晁卿衡》。

  4、最年轻和最年长的状元

  唐宣宗大中五年(851年),来自广东封川县(今封开县)的莫宣卿高中状元,年仅17岁,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,被唐宣宗称为“南方奇才”。而最年长的状元,则是被称为“古稀状元”的尹枢,他在唐德宗贞元七年(791年)辛未科考试中状元,时年已71岁。

  5、唯一一个文武双科状元

  唐长庆三年(823年),郑冠参加科举,最终脱颖而出一举夺魁成了新科状元,步入仕途,官至户部郎中。唐大和二年(828年),他又参加了武科举的选拔,在骑射和兵法策略上面都表现十分优异,最后成功晋级夺得武状元的头衔。

  除以上科举状元之最,还有众多的历史名人都因科举走上历史的台前,为大众、后世所熟知。如孟郊、韩愈、柳宗元、包拯、欧阳修、苏东坡、纪昀、林则徐、张謇、蔡元培等等,不胜枚举。

  当然也有名落孙山、未中进士,但仍有着非凡成就的名人,如杜甫、唐伯虎、李时珍、蒲松龄、吴敬梓、金圣叹、左宗棠等。

  

  ▲林则徐《正气歌》书法。(图片来源:中国嘉德)

  6、连中“六元”的“考霸”

  要问历史上最牛的状元是谁,明朝洪武年间的黄观一定榜上有名,因为他破了一个纪录——“连中六元”,即县考、府考、院考、乡试、会试、殿试,都是第一名,中状元时才27岁,后来任翰林院修撰,成为建文帝的重臣。

  总的来说,科举考试为不同背景、年龄和身份的考生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。无论是贫寒子弟还是富家公子,只要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,都有机会通过科举实现阶层跃升。这不仅给个人前途、家庭命运带来了改变,更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。不仅如此,中国科举制度对海外诸多国家的人才选拔制度都有所影响,有学者甚至称科举为中国的“第五大发明”。

  向着高考,冲刺!

  说了这么多的科举制度,其实是希望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,每一位考生都能从中华先辈的智慧和成绩中汲取力量和勇气,勇敢地向着高考冲刺。

  现代高考与古代科举制度存在目的和形式等诸多差异,不具备直接可比性,但二者都是通过考试选拔优秀人才,其实质都蕴含着中华文化传统中追求卓越、报效国家的理念。

  现代高考不仅继承了科举制度中公平竞争、以才取人的核心理念,还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。不仅考察学生的知识储备,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,科目设置更加多样化,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。此外,现代高考也引入了更多科技手段,提高了考试的公正性和效率,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。

    高考不是人生唯一的答案,但它确是青春的一份答卷,也是成长中的一个重要节点,更是人生中的一次宝贵经历。祝愿考生们考试顺利!

  网友们还有什么祝福的话,请在评论区留言,让我们一起祝福学子们金榜题名!

 

  

  

  

  

  (作者单位: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)

  监制 | 王翔宇

  责编 | 才丽媛

  制作 | 郭欣欣

 

最新评论
相关推荐